e-4006.gallery_full_top_fullscreen.jpg
不管你是否喜歡,飆速求生(Drive to Survive,由Netflix推出的F1紀錄片)對於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影響非常顯著,它為粉絲們提供對F1更深入的了解,並且藉由這些訪談和揭露背後的運作,吸引了新的支持者。

體育產業分析公司Nielsen Sports預測,2021年賽季F1可以藉由「飆速求生」和電競賽事吸引10億觀眾。簡單說,就是有10億的潛在付費訂戶(編按:今年台灣這邊的F1訂戶成長率應該很高,好像還要用VPN才能看),加上官方商品及各種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,進一步擴大了F1的影響力。如果你是車手或車隊,你的品牌和贊助商的曝光和收益,將會顯著的提升。

所以囉,當在上周的MotoGP開幕站,當有許多車手開始接受Mediapro和Amazon Prime的訪問也就沒有很奇怪了。因為他們也要做像是Drive to Survive這樣的紀錄片了。
Jack Miller說:「太棒了,這非常有助於這項運動的推展,而且我敢肯定有幾位車手很有成為電影明星的潛質,這對他們會有很大的幫助。」(編按:我覺得Jack Miller是在說他自己耶,他自己就很有戲)

43-jack-miller-ause-5411.gallery_full_top_fullscreen.jpg
MotoGP的傳奇人物Rossi補充說:「我認為這樣的方式現在是主流,Drive to Survive很有趣而F1也很有趣。我認為這是個好方法讓車迷了解維修區裡面之發生的事,讓不太了解MotoGP的人可以更加的深入了解。」
Quartararo說:「這真是太棒了,我覺得當車手生氣的時候,製作團隊最好不要出現在維修區,哈哈!但是我很想知道誰會是MotoGP裡的Steiner。(編按: Guenther Steiner是F1 Haas車隊的總監,在飆速求生當中有非常”真性情”的表現。)

在「飆速求生」上映前,Guenther Steiner這個名字大概只有在F1圈內,或是Haas車隊鐵粉才會知道,但如今他已變成家喻戶曉的人物。

Guenther_Steiner_2017_United_States_GP.jpg
在MotoGP幕後,也充滿了這樣有趣的人物,也幾乎可以肯定一定會吸引廣大的觀眾。Tech 3的老闆Herve Poncharal幾乎肯定會吸引一大票粉絲,而本田的Alberto Puig則可能因為他直率,甚或是有點爭議的觀點,而引發話題。想想看,Andrea Dovizioso和Gigi Dall’Igna在2019-2020這期間的衝突,若是有攝影機記錄的話…..

MotoGP對於處理紀錄片並不陌生,但是最近的作法都是由Dorna Sports內部製作,或是由RedBull製作。儘管最近有推出有關 2020年Suzuki車隊的迷你影集和Andrea Dovizioso紀錄片有抓住大家的眼球,但是成效並沒有太好。之前比較有名的作品則是Brad Pitt在2015年出品的Hitting the Apex(主要講述2011-2013賽季的故事)

MV5BODQ3Nzc3NzYxNF5BMl5BanBnXkFtZTgwMTIyOTg2NjE@._V1_.jpg
那部電影中的人物,如今只剩Marc Marquez, Valentino Rossi, Aleix Espargaro 和 Danilo Petrucci如今還在場上。MotoGP已經要跨入未來,許多年輕新秀嶄露頭角,也在大獎賽當中掀起巨大波瀾。但問題是,在英國和美國市場,這些人還是默默無名。(英國車手香蕉哥表示:我都成為測試車手了,哭)

有點可惜的是,目前MotoGP的角色,在大部分的情況下,都是腳踏實地且謙遜的車手,而這將成為紀錄片的重點。七屆F1世界冠軍Lewis Hamilton,曾經利用他的平台宣傳社會議題。Franco Morbidelli去年也做過同樣的事情,他在Misano分站戴上印有Spike Lee頭像的頭盔,為的是要宣揚反種族歧視。他的舉動讓這位名導親自致電給他。而在這場分站當中,Morbidelli使用YAMAHA前一年度的賽車,奪得分站冠軍,也是他人首勝。然而,整個世界好像都錯過了這件事。

21-franco-morbidelli-itae-5983.gallery_full_top_fullscreen.jpg
MotoGP會進到主流新聞當中,往往都是一些令人恐懼的事。例如Morbidelli和Johann Zarco去年在奧地利大獎賽上相撞,賽車從Rossi和Vinales頭上飛過去。還有一周後,Vinales因為煞車失靈,被迫要從時速140英里的賽車上跳下來。這些都成為頭條新聞。這並不罕見,但講難聽點,這也向世界表示,當人有快死了,MotoGP才值得關注。

(編按:但是說實話,去年F1 Romain Grosjean在Bahrai的事故,相信也讓很多不看F1的多看了兩眼新聞)

e-23331.gallery_full_top_fullscreen.jpg
這樣的觀點相當令人作噁,而且表明實際的比賽比不上這些驚悚的新聞來的精彩,但其實這樣說並不準確。儘管最近F1才藉由法規的改變,創造出一個具有競爭力的競賽。MotoGP早在2016年就藉著法規的革新證明這一個概念。到了2020年,共有9名車手贏得分站冠軍,其中有5位是第一年參與這個等級的賽事,而且無論廠隊還是衛星車隊都登上了頒獎台。Suzuki贏得了睽違20年的世界冠軍,而KTM僅參與4年比賽就贏得了3個分站冠軍。

(編按:與其說是規則革新,還不如說是小馬因傷退賽吧)

在英國,這樣的狀況對於增加付費觀看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。Dorna決定授予BT Sports 2014年的使用權,並且可以在BBC上免費撥放。現代體育很現實的一面是就是,贊助商不像以前那樣有錢,但電視公司還願意付出比較高昂的代價。這也算是一種平衡吧。在英國的F1實況轉播也僅僅是在Sky Sports的付費專區裏頭,但是F1當局透過在4號頻道播出精彩畫面,來吸引路過的觀眾。
但是這樣的手法,MotoGP負擔不起。今年在ITV4將撥出MotoGP的highlights,但是只在周末之後的周一,只有一小時。即便這三個等級的賽事都相當刺激,但是這樣對於僅次於F1之後的最大賽車運動來說還不夠好。
MotoGP的紀錄片可能會在Amazon上架而不是Netflix,後者的平台可能超過2億用戶,光在美國就有7300萬用戶。但是截至2020年初,隨者越來越多人倚賴Amazon的電商,Amazon Prime的訂戶已超過1.5億,而疫情可能會讓這數字有所增加,Amazon Prime帳號可用來買東西和看影音串流。

e-3998.gallery_full_top_fullscreen.jpg
現有的訂戶基礎非常重要。賽車是一個利基市場,而MotoGP則是利基市場中的利基市場。F1在Drive to Survive上映前就具備主流地位,因此可以保證至少有基礎觀眾。但是好的紀錄片就是好的紀綠片,不管他是紀錄什麼。去年Netflix的「The Last Dance」紀錄片,上映前四周就成功的擄獲美國這個籃球發源地以外,多達2380萬名觀眾的注目。我們幾乎可以肯定,籃球在美國之外引發更多的關注。
而在摩托車賽事領域,利基市場也成功進行跨域。2010年的電影「Isle of Man TT – Closer to the Edge」,將這場世界上最瘋狂的賽事帶給全世界。曼島的經濟受惠於許多前來親身體驗TT賽事的車迷,並將Guy Martin變成了英國最受歡迎的卡車技工。
如果MotoGP可以從自己的紀錄片中獲得或多或少的回報,這將會是一場成功的冒險。但現實狀況是,Dorna目前以「為了Rossi,繼續看MotoGP」的銷售策略正在失去影響力。Rossi從2017年以來就沒再贏過任何一個分站,而去年僅僅站上一次頒獎台。Rossi轉到衛星車隊之後表現出像是一個輕鬆的觀眾而不是車手,也代表著他的職業生涯正在下滑。然而,他也不會繼續待下去太久,一直以來新生代車手都圍繞著他,陷入一場秀當中。

12-maverick-vinales-esp-36-joan-mir-esp-41-aleix-espargaro-esp-43-jack-miller-ause-2526.gallery_full_top_fullscreen.jpg
開幕戰期間,MotoGP甚至沒有出現在英國Twitter的前30大熱門話題當中,然而F1卻是排行榜上的第一名。Marc Marquez的缺席消息沒有提升多大的聲量,而代班的車手大家甚至不記得他叫做什麼名字。
這就是為什麼MotoGP比之前任何一個時期,都需要像是Drive to Survive這樣的魔法,因為它還做得不夠,以至於讓起跑線的眾車手成為真正的明星。

後記:實際現場觀賽F1和MotoGP,深深感覺GP的商業氣息沒有這麼濃,無倫在宣傳手法,目標群眾上。GP的觀眾有很大一部份是自己有在騎重機的車迷,金錢度可能還好,但熱血度一流。
F1後來成功轉型成為政商名流的交際場合,能夠進入闈場成為財富和地位的象徵。和把雙手搞得髒髒的,隨時可能失去生命的GP車手有很大的不同。
但我還是很喜歡GP勝過F1,自從大舒年代過去之後,F1的競爭性就逐漸變弱,但是今年感覺F1有些改變。

資料來源:motorsport

arrow
arrow

    衛斯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